第123节(5 / 7)
么高产小麦、高产稻,都无法和土豆相比,武叔卿认定了山阳道就该都种土豆!他而且因此对谢六姐更看不透了——朝廷的虚弱,其实一大部分原因,便是因为北方接连不断的天灾,导致收成减产,根本没有同时和两方开战的实力,这才有了《云县和议》,难道,谢六姐就不怕土豆流传开来之后,北方的百姓又能吃饱,朝廷有了三年之积,收拾了建贼之后,再凌迫南方?
神仙行事,实在是天马行空,令人难以揣测,便犹如这牛痘,武叔卿设身处地,若他是谢六姐,就绝不会把牛痘交付到买活军领地之外,这要流传开了,北方大疫平息,百姓们固然对谢六姐顶礼膜拜,但不也就不会投奔买活军,而是在原地安居乐业了吗?
难道真是血脉同胞,医者仁心?
这……或许还真是如此,唉,那郝君书放足手术记,实在看得人心潮起伏,所谓麻醉手段,若非神仙,哪能办到?按他设法搜罗到的一册《赤脚医生手册》来说,所谓的麻醉,不但可以让人熟睡过去,而且还要配套的佐以所谓‘辅助呼吸’,又有‘生命体征监测’等等,实在不是传说中服下麻沸散则酣然入睡,开膛剖腹也无知无觉一般简单,手术更要讲究无菌环境,所谓的无菌环境,又是什么?真让人心向往之……
十三去了买活军那里,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,这孩子一向对医道极有兴趣,既然连袁礼卿家中都有子侄过去,且听说近日在报纸上极为活跃的天一君子,也是朝中高官家的子侄,那么在此事上也就不必过多忌讳……
和宋一衷又谈了谈京中局势,得知和议谈成之后,合金字模还没到,民间已经出现了好几份活字报纸,有辩经义的,有公然刊发朝廷、买活军新闻,自名为《新闻汇编》的,还有专门刊登文章驳斥买活军政治课本中,关于地主社会剥削论的,这些文章其中还有不乏被《买活周报》采编过去的,只每每刊登之时,都附上了反驳的雄文,也算是论战的一种——武叔卿上任不久,之前忙于四处巡视,消息不太灵通,还是先看到这些文章,等宋一衷回了登莱,才知道原来是对京中新报纸的反应。
这些雄文写得或气势磅礴,或鞭辟入里,不乏文采斐然之辈,其中天一君子的名字,给武叔卿留下了印象。其人实在是雄辩滔滔,而且将谢六姐所说的《逻辑二十四谬误》,简直运用得纯熟至极,凡是被挑选出来的文章,鲜有不被挑出谬误来的,譬如让他一战成名的,便是前三期中反驳由本朝大儒刘起东撰写的《论青贼失意非正》所写就的一文,此文便连武叔卿看了,也不由叹道,“此子可谓是六姐大弟子也,六姐的思想,他倒是比本人说得还要更明白!”
张天如出头了!
《云县和议》, 对买活军的影响或许还需要时日才能分辨得出,但在敏朝的政治中,却的确有极为深远的影响。以武叔卿所见, 这份和议的确给予了买活军她们需要的政治身份,国朝也让渡了极大的正统,甚至可以说是将国祚与买活军分享了——
别的不说,便是在和议中关于政权的表示,完全采用了买活军的理论, 这在于一些学者来说, 无异于是丧权辱国,民间的报纸可是一视同仁, 骂买活军也骂昏君:这报纸后头肯定不乏御史的影子,这些疯狗除了阉党现在不敢骂, 天下间就没有他们不敢骂的东西!
但, 这份和议在舆论上,也并非是只有买活军得了好处, 由于朝廷现在已经承认了买活军的存在,居住在两京的文学之士,便可以公然地承认他们对于买活军的文字是有接触的, 在此之前, 敏朝的学子们倘若公然撰文讨论买活军的理论, 以及周报上刊载的新闻,往大了说,治个‘里通外敌’之罪,那是没有一点问题的, 往小了说, ‘收藏禁毁文字’这也是个犯忌讳的罪, 可以轻易地断绝一个人的科举前程,因此,学子们会看,会谈论,但绝不会撰写文章进行反驳,这也等于是堵住了敏朝文人的火力。
《云县和议》,便是把这部分压抑已久的力量,完全地释放出来了,再加上两京印刷业本就发达,只是碍于朝中风云诡谲,阉党又反感报纸,一直未有仿制报纸出现。和议一成,一夕之间,民间便出现了四五种不定时刊发的活字小报,虽然印刷粗劣,纸张单薄,排版也十分简陋,介于揭帖和报纸之间,但这毕竟也是敏朝这里所拥有最接近报纸的东西。
如此一来,双方一拍即合,小报的出现,恰好吻合了文人们旺盛的表达欲,而小报也恰好需要大量文章来填充版面。不过是一两个月的光景,两京便发了几十期报纸,而其中许多文章都在攻讦《买活周报》以及《政治与社会》上的奇谈怪论,这种对于买活军的攻击欲,甚至胜过了西林党对于阉党的痛恨。
——或者也是因为这几年来,朝政实在是复杂严峻到了连西林党都没有自信处置的地步,总之,现在的小报还是呈现出让朝廷舒心的态势:居然没有怎么议论朝政,而是集中火力驳斥谢六姐的歪理邪说,大有朝野一心,抵御外敌的味道。这也可见得买活军是多不得人心了,甚至就连已辞官归乡的诸多大儒,都一反平日的低调,纷纷往金陵报纸投稿,
↑返回顶部↑